深度 | 国内唯一跨省都市圈如何突围?
| 招商动态 |2017-02-06
国内唯一的跨省都市圈;驱车往来只需1个多小时;综合竞争力居第二;经济、文化兼容并蓄,这些都是南京都市圈最直接的写照。
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包括江苏的南京、镇江、扬州、淮安以及安徽的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共计8市。近些年,都市圈内城市联动愈发紧密,除了内部交通路网一体化以外,政府、市场、公众等多层面的协调联动机制都在不断完善。从某种程度来说,南京都市圈是长三角一体化的“试水”。
南京都市圈成员文化气质相近,促进了各市的文化生活共融。图为南京都市圈城市龙舟邀请赛。
曾经尴尬 是以为圈
一段时间内,南京在经历城市规划和产业战略方面的频频调整后,与周边城市的差距不降反升。南京都市圈的成立,正是城市决策者应对差距的举措。
以工业总产值为例,2007年,南京与上海、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的差距分别为15777亿元、9984亿元、3159亿元、2243亿元、1615亿元;而2013年,差距依然在扩大。
作为省会城市,南京的吸引力在下降:一方面,苏南经济受上海影响很深;另一方面,苏北距离南京太远。南京要想摆脱尴尬局面,建立起南京都市圈,吸引圈内各城市的资源,实现联动发展是一良策。
有业内专家表示,南京都市圈区域规划评审稿中明确写道:作为核心城市的南京对外辐射尤其是资本扩张能力不强,发展面临机遇,也面临着资源紧张的挑战。
2013年8月,南京都市圈规划上报国务院。对此,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陈耀表示,“如今国内的都市圈规划都希望在国家层面得到重视,跨省区是一个好办法,一旦南京都市圈规划得到批准,南京将迎来更多的发展资源”。
以南京为中心、地跨苏皖两省的南京都市圈建设已近15年时间,总面积6.3万平方公里,人口3255万。自2002年成立以来,南京都市圈按照“共建、共享、同城化”的发展目标,在综合交通、产业合作、公共服务和同城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因为距离的问题,南京对长三角城市的吸引力不强,很难从长三角获取优势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南京就不得不把目光转向周边城市,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获取发展所需的资源,这是南京积极建立都市圈的初衷。当然,这种资源获取是互补的,其他都市圈内城市也会从南京获取资源。”南京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专家张建教授表示。
对此,滁州市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副主任范德胜指出:“这种资源相互之间的流通,会产生协同效应,都市圈有利于南京的发展,同样有利于都市圈内各个城市的发展。
南京与周边城市的交通联结,加速了南京都市圈的同城化进程。
区域协同下活一盘棋
2015年,都市圈8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万亿元,财政收入2733亿元。其中,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720亿元,占都市圈总量的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45%,普通高校和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分别占58%和26%。南京在都市圈中的龙头地位稳固,“1+7”模式初步成形。
自1986年“南京区域经济协调会”第一次会议,到2003年开始举办的“南京都市圈发展论坛”,及至2007年开始召开的“南京都市圈市长峰会”,都市圈合作交流平台不断成熟完善,各成员市达成了多项单边或多边合作框架协议,推动了都市圈区域间的实质性合作。
2013年8月3日,南京都市圈第一届党政领导联席会议暨南京都市圈城市发展联盟成立大会在南京举行,会上提出要建立都市圈规划专委会;8月7日,都市圈规划专委会筹备会议在南京市规划局召开;10月15日,都市圈规划专委会成立大会在滁州举行,在这次大会上,两省八市的规划局长坐在一起,按照“平等协商、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赢发展”的要求,立足“共享、共建、同城化”的目标,建立都市圈内多边或双边的城乡工作协调和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责任共担,促进都市圈城乡规划一体化。至此,南京都市圈的8个城市打破行政壁垒,从过去规划工作的“各自为政”转变成为实现共同发展而展开区域协同规划,以此下活都市圈的一盘棋。如今,南京都市圈已成立秘书处及17个专业委员会,进一步优化了都市圈发展制度设计,提升了都市圈决策层次。
南京都市圈已经形成一核、一带、一区、两片的总体规划布局。一核,是以南京为都市圈发展核心;一带指沿江综合发展带,连接南京、镇江、扬州、马鞍山、芜湖等沿江中心城市;一区是宁镇扬同城化先行区;两片则是江南产业转型提升片、江南产业转移承接片。其中,江北承接转移与转型融合片包括扬州市南部以及南京、芜湖、马鞍山三市的江北地区。
南京都市圈有着明确的发展定位和目标,2020年,南京都市圈目标GDP4.9万亿。同时,南京都市圈还要形成产业互补,依托都市圈内各市已有产业基础及优势,形成功能互补的高新技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工与合作格局。
对此,芜湖发改委副主任席文曾表示,“芜湖目前主导产业为汽车,很多配套商就在南京,芜湖和南京肯定可以优势互补,芜湖的一些优势产业也会给南京进行配套。此外,两者能形成优势产业集群,促进经济发展,这也是芜湖当初加入南京都市圈的初衷”。
马鞍山市发改委副主任何先文在谈到与南京的产业互补时说,马鞍山与南京距离较近,产业互补性非常强,“马鞍山利用博望区紧邻南京空港新城的优势,发展与空港新城汽车零部件加工、航空制造业配套的航空物流、包装加工以及机械模具等互补性产业,同时还加强慈湖高新区与南京江宁、滨江开发区的错位发展。”
在新的长三角城市群阵列中,南京颇为引人瞩目,被定位为长三角唯一特大城市的一部分原因不乏南京都市圈的“神助攻”——南京都市圈的发展可以促进南京江北新区的发展,进而带动淮安、宿迁等未入围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南京都市圈的发展可以进一步带动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合肥都市圈的发展,实现两个都市圈的融合发展。这是其他都市圈无法比肩的。
苏皖两省医保合作有望实现。
文化生活共融 从逛街到“逛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中的城市素以历史风韵、人文风情见长,加上同样富有江南水乡风貌,使其不论城市面貌或风景园林,皆多了古朴厚重的质感。
南京的大气、镇江的秀气、扬州的雅气、马鞍山的才气……各有千秋。
2013年12月末,南京都市圈文化专业委员会成立,苏皖两省八市开展了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都市圈城市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一定程度上又满足了都市圈各市市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使得各城市本就相近的文化形成共荣局面。
如今,无论是成员市间的文化艺术、文博展览交流,还是图书馆馆际合作、文化产业互动等交流合作,都在逐步推进、加深。事实上,都市圈城市彼此间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上也具备一定的共性,并且相互影响。例如,南京六合地区的《鲜花调》就吸取了周边地区文化的一些元素;而南京作为六朝古都,自身的都市文化又在不断向其他成员市辐射。有学者指出:“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动都市圈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是顺势而行,有利于不同城市的文化相互吸取精髓,实现文化共荣,为南京都市圈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周末休息,开个车去南京逛商场,这对马鞍山和镇江人来说是件很自然的事。
根据南京市商务局提供的数据,在新街口商业圈历年的年销售额中,外地消费比例超过40%,最高达到60%;在外地消费者中,马鞍山、滁州、句容、扬州等地的市民占据多数。
“自从有了德基广场一期二期,我就更愿意到南京来买东西了。”滁州人萧女士说,自己每年都会开车到新街口来逛街。的确,南京的商业近年来提档升级的速度并不慢,高、中、低档消费都可以一站完成。
不过,萧女士觉得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我有一些姐妹也挺向往南京的商场,但是还没买车,过来一趟不方便。”
几年前轨道交通上的欠缺,制约了南京都市圈的同城化。但随着同城化的提速,这个短板正日渐“变长”。
从实际情况来看,经过多年建设,南京都市圈建设“同城化效应”初步显现——区域交通服务实现同城化,撤除了区域范围内全部9个二级公路收费站,开通了点对点直达城际公交,提升了区域交通服务同城化水平;禄口国际机场与各市签署了加强航空服务的战略合作协议,在各市设立了城市航空候机楼,实现了航空查询、机票销售、候机服务的无缝对接;南京与各市签署了客运班车公交化运行暨旅游直通车合作协议,开通了句容、马鞍山的公交化客运班车。
南京市规划局局长叶斌认为,南京轨道交通完全可以借鉴上海与昆山直通的模式,跳出南京看南京,让地铁(轻轨)延伸至周边的马鞍山、滁洲、镇江、扬州、句容、宣城,形成轨道交通连接都市圈,提高城市能级和首位度,增强吸引力和辐射力,实现合作共赢。
“先易后难,从百姓关注的身边事做起。”河海大学教授史安娜这样建言南京都市圈的发展。都市圈建设要淡化行政边界,从一些易操作、易见效、易达成共识的项目入手,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目前,南京多家大医院为都市圈提供医疗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服务,鼓楼医院与滁州市合作建设的南京鼓楼医院苏滁分院项目正在实施;南京都市圈统一挂号平台也已开通,目前已有都市圈6市近100家医院实现了网上预约,市民可以使用